株洲网

首页 > 株洲健康网 > 健康资讯 > 今日看点 > 正文

他们,用红丝带连接“爱与艾”

坚持对高危人群干预、冒险救治艾滋病患者、圈内人当起志愿者

downLoad-20191203101635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验HIV快速检测流程。(通讯员 供图)

艾滋病,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病种。12月1日是 “世界艾滋病日”。近日,记者走近3位基层防艾工作者。他们有的为了进行高危人群干预,饱受冷言冷语;有的本身是男同,却主动当起志愿者,为这个群体点燃一丝光亮……他们用红丝带连接“爱与艾”。

● 就像“地下工作者” 最担心干预对象不配合

株洲有多少家娱乐场所?男同人群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你或许想象不到,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的竟是一名来自外地的“80后”男孩。

他叫陈鹏,来自永州,研究生,市疾控中心性病与艾滋病防治科工作人员,负责对我市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

经常吃“闭门羹”

“没想到我能坚持8年。”掰着手指算了下从业时间,陈鹏有些感慨。

今年33岁的陈鹏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1年,他考入市疾控中心,随后被分配至性病与艾滋病防治科。作为科室学历最高的人,他很快迎来了一项艰巨任务——负责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

哪些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具体而言就是静脉吸毒者、性服务工作者、同性恋者、嫖客。

“高危人群在艾滋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都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对他们的高危行为进行干预,是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有效措施。”陈鹏说。

可现实是,与这些人打交道并不容易。

“不下点功夫,连人影都见不到。”陈鹏说,为了进行摸底调查,他经常要去“扫街”,走街串巷走访那些按摩店、理发店等场所。

为避免打草惊蛇,他想办法与从业者聊天、套近乎。待对方放松警惕后再表明身份,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帮其抽血检查。

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陈鹏明明与一位按摩店老板约定,第二天来帮她的员工抽血检验,可当他准点到达时,老板竟关了店门,撒腿就跑。陈鹏明白,对方担心与自己接触会泄露信息,更担心他们会向社区或公安机关举报。

就像是“地下工作者”

“说到底,这些人就是害怕身份被暴露,受人歧视。”陈鹏说,为了消除高危人群的顾虑,他们去做检查时,大多选择在下班后或者夜间进行,就像是“地下工作者”。交谈时,会刻意不戴口罩,更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他们。

“注意保护自己,定期去检测。”这是陈鹏对性工作者最常说的话。

经过几年的摸索,陈鹏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年6月,他绘制出了两张地图——株洲市娱乐场所分布图、株洲市男同人群分布图,为我市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提供了行动指南。

虽然时常被放鸽子,有时还得忍受冷言冷语,陈鹏却从未想过放弃,而他的坚持也感动了一些人。

上个月,一名40多岁的性工作者在陈鹏的反复劝说下,主动来到市疾控中心接受检测。让陈鹏感动的是,临走时,女子还特意对他说了声:“谢谢,你们是真心为我们好。”

“辛苦我们都不怕,关键怕他们不配合。”陈鹏说道。

● 坚守防艾15年,艾滋病不等于 “绝症”

“我真的没有感染?”一名女子拿着检测报告,将帽檐压得很低,反复地问着这句话。一个月前,该女子有过高危性行为,服用艾滋病阻断药后来看检测报告。

“你放心,肯定没事。”李志伟干脆地答道。

女子取下帽子,眼角露出一丝笑容,舒了口气:“我还以为自己死定了。”

这样的场景李志伟几乎每天都要经历,可其中有不少人等来的是坏消息。

今年53岁的李志伟是市二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也是我市为数不多的负责艾滋病干预与治疗的专家。

风险虽大,从未打过“退堂鼓”

11月28日上午,寒风萧瑟。在市二医院抗病毒治疗门诊办公室外,几名手拿报告的男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他们大多戴着帽子、口罩,对周围的人时刻保持警惕。

“这次的检查结果不错,你要继续服药。”诊室内,李志伟并未戴口罩,面对艾滋病患者,他如老友一般态度温和。

“这些人很敏感,要取得他们的信任不容易。”临近11点30分,忙碌的李志伟终于闲了下来,一个上午他接诊了12人。

李志伟毕业于南华大学医学院,15年前开始从事艾滋病临床治疗,曾前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修,师从我国著名艾滋病临床专家蔡卫平。

“那个时候,艾滋病被认为是世纪‘瘟疫’,一提起大家都怕得不得了。”李志伟说,进行艾滋病防治工作,最怕的便是职业暴露。他就有过这样一次胆战心惊的遭遇。那时,他在对一名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进行实验,一不小心,手套不慎被割破,手上染上了患者的血液。所幸,他的手指没有伤口。

“风险这么大,没有打过退堂鼓吗?”记者问道。

“他们已经很不幸了。况且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李志伟答道。

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病”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这是患者最常问的一句话。

由于对艾滋病治疗的认知几乎为零,所有患者在确诊初期都会陷入极度惶恐与绝望的状态。

几年前,李志伟曾接诊过一名35岁的男子,他是一家公司的白领,长相帅气,因为男男性行为,患上艾滋病。在极度的“恐艾”心理作用下,男子甚至试过轻生。

“当时他进到我的诊室,一个劲地哭着说‘救救我’。”提及这一场景,李志伟摇了摇头。

此后,他在帮患者治病的同时,也注意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艾滋病不等于绝症,它只是一种慢性病,现阶段虽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预期寿命与普通人没有两样。”李志伟总是如此安慰,他15年前收治的一名60多岁的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目前依然活着。

● 男同化身防艾志愿者 为“圈内人”送去阳光

男同性恋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群体。虽然身处“黑暗角落”,却也有人在努力为自己和“圈内人”争取一缕阳光,株洲市彩虹蓝澜社会组织的负责人熊校长(网名)便是其中一员。

不懂保护自己,16岁男孩染上艾滋病

健谈、幽默,熊校长对于自己的“同志”身份,毫不掩饰。

熊校长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曾在事业上收获成功。按理说,他本可安心地隐藏在人群中,却在12年前“站了出来”。

“这些年,因为男男性行为而患上艾滋病的人在增加,而他们大多是因为缺乏对艾滋病的认识,预防观念淡薄。”熊校长说。

最让他心痛的便是一位16岁的艾滋病患者。这名男孩是男同,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不幸被自己的性伴侣传染了艾滋病。男孩的母亲得知消息,一夜之间两鬓斑白。

为了让更多“圈内人”懂得保护自己和伴侣,2007年,他在株洲成立了彩虹蓝澜社会组织,而最初的志愿者仅有他一人。

“男同是一个隐蔽的群体,不愿意暴露在别人视线里,所以传统的工作方式很难应对。而我是这个圈子里的一员,在寻找检测者、进行心理干预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便利性。”熊校长介绍,如今,他的志愿者队伍已有10人,每年能成功对数百位男同进行艾滋病检测和知识宣讲。

为守住“秘密”,他们选择撒谎

尽管自己的团队已逐渐走上正轨,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可让他忧心的是,社会对于男同群体的偏见依然根深蒂固。

“一提到男同,人们想到的就是病态、肮脏和不道德,甚至将它等同于艾滋病。”熊校长说,因为受到歧视,男同大多选择躲藏。因为害怕暴露身份,所以频繁地更换伴侣。因为害怕家庭压力,有些人甚至选择婚姻。

去年,他曾组织几名男同到市疾控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人惊讶的是,这几人在填表时竟然不约而同地撒谎了,在“性取向”一栏都选择填写“异性”。

“他们为了守住‘秘密’而撒谎,就是担心被歧视。”熊校长叹了口气,这意味着,已婚男同性恋者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极可能传染给妻子,并通过母婴传播殃及下一代。(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李丰)

【相关链接】这些防艾知识,您得知道

1、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经性途径传播。

2、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艾滋病病毒传给婴儿。

3、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4、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措施。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罗春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