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健康网 > 健康资讯 > 食药安全之窗 > 正文

那些年你信以为真的谣言!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今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让我们一起归纳总结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以及专业解读,粉碎这些给我们带来不安的食品谣言。希望借助这些理性的解读能让消费者拨云见日,远离食品安全谣言的侵害!

谣言一

国产食盐“添加剂”堪比砒霜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题为《食盐里面添加亚铁氰化钾!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文章提到,“国产食盐里面有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烹饪食物的时候,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

解读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常作为抗结剂添加在食盐当中,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我国在盐中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作为抗结剂使用的一共有5种,即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柠檬酸铁铵、二氧化硅和硅酸钙。

食盐使用抗结剂主要是防止结块。使用哪一种抗结剂,主要是看重它的价格便宜且效果好。

亚铁氰化钾是低毒物质,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的规定,食盐中的抗结剂以亚铁氰根计,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10毫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数据,亚铁氰化钾要造成健康危害,成年人至少每天要摄入1.5毫克。

那么如果按照我国标准规定的量来推算的话,相当于每天要吃150克左右的食盐,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盐达到20克的话,就已经非常咸了。

而且在亚铁氰化钾里面,氰根跟铁离子结合,它的结合力非常强,结合得很紧密,所以它化学性质很稳定,不会释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谣言二

低钠盐是“夺命盐”

近日,一则“低钠盐就是高钾盐,会引发高钾血症”的传言,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这是一则2016年的谣言,今年再次被翻出。

解读:摄入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

卫生部门有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为13.4克,超过标准1倍多,农村地区更是高达16.5克。

盐摄入量下降后,饭菜又太淡了,为了口感好,有的家庭忍不住还是选择咸回去了。

怎样能兼顾健康和美味呢?在政府的推广及媒体的宣传下,目前大部分民众已普遍接纳了低钠盐,低钠盐绝不是“夺命盐”。

谣言三

化了又冻的雪糕有毒

有报道称,如果雪糕贮存时达不到所需贮存温度,会引起结构变化,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类等。

解读:专家表示,有可溶性蛋白但没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

蛋白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蛋白质发生变质,分解出有害的其他物质,如富含蛋白质的鸡蛋、牛奶等变质,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质会吸引细菌大量繁殖,吃了含这些有害菌的食物,很可能导致胃肠道疾病;三是一些人会对蛋白质过敏。

雪糕融化再冻,最可能影响健康的是冷藏环境不符合要求,引发细菌过量繁殖,这和蛋白并没有关系。

因此,建议买雪糕时首先要看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有没有破损,通常应选择外形完好的雪糕,避免给细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机。

谣言四

西瓜被打针

“打针西瓜”是指网上流传的被注射了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之后,又经人工催熟的西瓜。这个内容的谣言几乎每年西瓜上市的季节都会被翻出来一次,真是“经久不衰”啊。

解读:给西瓜打针有多难?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一般的针头根本打不进去,因为里面是实心的。如果你用力强行打进去,也只有针头路过的地方能渗进去一点,而且瓜瓤很快就会烂掉。

有人说自己确实看到有人在给西瓜打针,其实可以去了解一下那是在哪个生长阶段打的,因为那很可能只是给西瓜打生长调节剂而已。

谣言五

加塑化剂的面条

近期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中,有人展示他煮过面条之后,锅内会出现黏乎乎的东西,据此猜测面条里加了塑化剂或者某种“胶”,产生“面条加了塑化剂”的谣言,并声称此种胶对人体有害。

解读:塑化剂虽然不能吃,但价格也比面粉贵多了。面条里面可以加黄原胶,但那是微生物发酵淀粉得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实际上,水洗出来的东西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质为主。

面条能燃烧是因为里面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其实绝大多数食物都能燃烧,因为蛋白质、糖类(包括淀粉)、脂肪都是可燃的,只要温度高到一定程度即可燃烧,并发出焦煳的味道。这是正常的。

谣言六

紫菜和粉丝都是塑料做的

今年2月以来,“紫菜居然是塑料做的,这些黑心的商家,转起来,让更多人知道”的谣言在网上广泛传播,一时舆论哗然。在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恐慌的同时,“塑料紫菜”谣言也给紫菜销售、加工和养殖的产业链带来重创。

2月23日前后,网上开始流传“塑料粉丝”的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从某品牌粉丝中抓出一把,随后用火点燃,在粉丝燃烧的过程中,女子表示烧起来这么快,并且还有难闻的味道,一定是塑料做的。

解读:实际情况是,紫菜藻体呈膜状,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塑料制成。

紫菜和塑料薄膜差异较大,但由于工艺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开,有的不好撕开,不能简单通过不好撕断定是不是紫菜,还是需要科学检测。

粉丝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水,淀粉本身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含碳氢元素,所以易燃,一般干粉丝都是可燃烧的。光凭能否燃烧来判定真假粉丝,不靠谱。

谣言七

子虚乌有的假鸡蛋

网上还经常有谣传消费者买到了假鸡蛋,有的蛋黄像橡皮一样有弹性,有的颜色异常,等等。

解读:有人在网络上声称能人造鸡蛋,还有视频为证,使用的是海藻酸钠、氯化钙等原料。有高校学生实践了一下,似乎真的能做出来,但是后来有媒体记者暗访,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目的是吸引别人去“拜师学艺”,学费不菲而且“关键技术”还保密。

另外还有个视频是批量做假鸡蛋的,实际上,那不过是恶搞的玩具,电商平台上都有卖的,也比鸡蛋贵得多。

其实人造鸡蛋根本无法实现,光鸡蛋壳就很难模仿,比如有气孔、有气室、有卵膜。网上流传的制作工艺挺复杂,一天也做不出几个,这样的成本和产出,有造假的必要吗?

谣言八

编造出笼的塑料大米

网上一个关于“塑料大米”的视频被疯转,视频中显示有人正在把废塑料塞进一个轰鸣的机器,拉成丝线一样的东西,然后又通过另一台机器,切成了小颗粒。于是视频发布者就说,这是用塑料在造假大米。

解读:实际上,这些塑料的颗粒是工业原料,不是大米。一方面是因为颗粒形状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家比大米贵得多,随便一种塑料颗粒都比大米价格贵!最便宜的聚丙烯颗粒也比大米贵好几倍,如果是聚乙烯或者聚四氟乙烯,就更贵了。

其实,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塑料颗粒机”就会发现,视频中生产“塑料大米”的机器正是专门的“塑料颗粒机”。不过,之前确实有出口的大米被发现装的是塑料颗粒,这是因为当地禁止塑料进口,只好以大米报关蒙混过去。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周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